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杨浦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坚持擦亮“杨浦睦邻”治理品牌。由杨浦区地区工作办公室主办的杨浦区年度“十佳”睦邻项目遴选活动通过选树培育基层治理优秀案例,将杨浦基层治理创新实效予以彰显展示。
(资料图片)
我们将陆续讲述杨浦这一年来基层涌现的睦邻实践,希望更多市民看到故事、得到收获,积极参与到杨浦睦邻家园建设中来。
睦邻微基建,共建共治化解治理难题
控江绿苑小区作为第一批商品房小区,长期以来存在着缺少车棚、停车难、居民参与度低等治理难题,内江路384弄居民区以“三环党建”为引领,以车棚新建为载体,加快推进人民城市“五圈”建设,画出睦邻相助、共治共享的最大同心圆,为同类型小区睦邻新基建建设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睦邻新模式。
控江绿苑小区建设于20世纪90年代,外来人口占比约三分之一,六十岁以上老年居民占比约40%。作为第一批商品房小区,初建时没有设置非机动车棚和停车位,公共空间局促。租户在社区参与方面较为薄弱,人员流动性高、缺乏共同体意识增大了小区公共空间管理的难度。车辆碰擦事故频发,分散式充电桩无处安装,无序飞线充电情况普遍发生,这些安全隐患极大地影响居民生活品质,成为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老大难”问题。
面对民心所盼、群众所急,内江路384弄居民区联合三驾马车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发挥“众智”,引入社会资本,打造睦邻友好、共建共享的智能化车棚。
居民全过程参与,选址社区荒地新建车棚
“有事能商量”是车棚新建的良性开端和初步实践,小区居民全过程参与到车棚空间选择、建设方案以及资金使用等协商之中。在居委会牵头组织下,业委会多次召开业主代表大会商讨小区非机动车棚建设方案,明确由物业监督整个建造过程。车棚建设过程中将外来租户纳入协商议事过程中,紧密业主居民与租户居民联系,增强租户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
通过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协商,征选小区西面绿地“挖”出一块空间作为车棚。这片绿地杂草丛生,逐渐成为社区荒地和卫生死角,此次新建车棚不仅提升用地空间的整体使用率,而且宽敞安全的电动车充电停放空间便利居民出行,也进一步提升了小区整体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
智能车棚通过技术赋能,前置社区安全保障,提升安全治理水平。新建车棚共设置136个车位,每个车位固定编号,一车一位,还加入很多智慧元素,如人脸识别系统、自动感应门以及智能安全充电桩等装置。借助政府实事项目契机,又安装了电子感应喷淋系统、电视监控系统,车棚使用更加有序化、便利化、智能化。
多方参与众筹共建,建立长效运维机制
面对小区资金有限、新建车棚专业力量不足等问题,形成以“三环党建”为引领,搭建协商平台、内外部资源整合、推进政企合作、多方共同参与的睦邻微基建建设运营模式。
针对此次新建车棚,业委会、物业共同投资5万元,用于车棚建设前的空间清理和场地整合,并以此为契机在车棚旁新划出5个机动车位,更好地满足停车需求的同时也可以增加小区的公共收益。业委会、物业与企业签订三方合约,物业和业委会将车棚管理、维护的责任委托给第三方公司,真正实现互利共赢的建管结合、长效运维机制。
有限的社区内部资源以及长效化设施运维管理机制是社区公共空间改造和新基建建设中面临的普遍难题。市场化运维机制的引入,社会资本、技术等资源被充分挖掘,有助于新基建快速复制推广,以及确保后期运营、维护和迭代的专业化水平。党建引领下的政企合作,也为社区微基建、微治理提供运管结合的长效化经验。社区内主体与外部力量有机结合,也打通了社区治理的内外多主体“联动圈”、扩大睦邻街区“朋友圈”,将社区睦邻融入守望相助的街区、城市治理网络之中。
探索协商共治可持续机制,打通睦邻网络
内江路384弄居委会以此公共议题的协商推荐为样本,探索建立社区内多元协商共治的可持续机制。利用社区民警、特保等飞线整治、志愿者团队宣传等,鼓励居民利用车棚充电桩规范停车充电。外来租户在社区安全宣传中增强了规范停车的意识,能够参与车棚建设的相关工作、担任社区平安志愿者等,真正打通在地居民与租户群体的睦邻网络。
小区非机动车棚建成后,居委会面向小区业主、租户等发放专项满意度调查问卷,持续关注居民诉求,共回收问卷142份,九成以上的业主和租户对车棚建设表示较为满意或满意。除此之外,居民积极建言献策,为社区后续优化停车服务提供方向。
通过车棚的建设和管理,“三环党建”引领下党群关系更加紧密,社区议事更加有序,筑优党群服务“生活圈”。居民群体也能够孵化相应自治团体助力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维护。居民主体意识的培塑,为今后小区其他公共事务治理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