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艺之父——范增平先生7月莅临福建武夷山#,#中华茶道网##河南卢仝茶业研究院##中国星级茶馆#
中华茶艺之父——范增平先生7月莅临福建武夷山,同期将举行拜师仪式,今日起开始接受报名登记
5月25日,中华茶道网、中华茶艺研究院河南传习所、河南卢仝茶业研究院接到中华茶艺之父——范增平先生通知,先生将于2023年7月中旬到福建,参加范增平大师弟子福建省南平市朱靖举办的“行走朱子之路活动”,并举行拜师仪式。
(资料图片)
中华茶艺之父——范增平先生说,这是后疫情时代,首次从台湾来到大陆,并前往武夷山。武夷山是三教名山,自秦汉以来,武夷山就为羽流禅家栖息之地,留下不少宫观、道院和庵堂故址。武夷山还是儒家学者倡道讲学之地、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范增平先生被誉为中华茶艺之父,一生以来,以茶传道,以艺弘道,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四十多年来,奔波于台湾与大陆之间,是第一位将中华茶艺传入大陆的第一人。
范增平先生创办的中华茶艺研究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茶文化,在大陆有很多弟子接受熏陶,不断精进。这次大师在疫情之后来到大陆,是弟子们的心愿也是愿意学习的学生的期盼,有意拜师并进行前往武夷山参加拜师并学习的同仁们可以联络各地中华茶艺研究院传习所。河南传习所电话:15638599275
范增平先生简介:
范增平,男,1945年生于台湾新竹县,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台湾明新科技大学教授,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和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荣誉理事。出版《台湾茶文化论》、《台湾茶业发展史》、《中华茶艺学》、《生活茶艺馆》、《生活茶叶学》、《喝杯好茶》、《台湾茶人采访录》、《中华茶人采访录》、《台湾茶艺观》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多篇。历任教师、讲师、教授。现任台湾明新科技大学专家级教授。
范增平先生大学生时代研习宗教、哲学,因“吃茶去”公案得到启示。
1979年从林馥泉先生习茶,
1982年发起组织“中华茶艺协会”并任秘书长,1984年赴韩国、日本、亲近韩国茶文化泰斗韩洪斌先生,
日本煎茶道学会会长西山泰生先生,
1985年创办“中华茶文化研究中心”,
1987年设“良心茶艺馆”
1988年任“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
是第一位把茶艺带进中国大陆的使者,深入参访大陆18各省市产茶区及台湾的茶园,在北京、天津、上海等20多个城市公开演讲和表演茶艺,推动并参与中华茶艺专业教育的设立和茶艺师认证考试制度的完成。
曾应邀前往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港澳等地讲学,开班授徒。接受中外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专访,不计其数。也数次担任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报告人兼主持人。40多年来,专业从事茶文化研究发展不遗余力。
理学圣地(朱子故里)简介:
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里最能集中体现朱熹及共先辈功业的地方是兴贤古街。这条古街,早在中晚唐时,即具雏形。到了宋代开始兴旺,在南宋后期,达到鼎盛时期。当时店铺商肆密布,名人学者云集。古街由6个街坊组成,全长1000余米。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门上镌刻着多位历史名人手书的横额。街中的著名建筑有兴贤书院、朱子社仓、朱子巷和五贤井等。其中兴贤书院约在南宋孝宗时肇建,是朱熹当年讲学授徒的地方。书院门牌楼高耸,构筑精巧,门饰砖雕花鸟人物,造型雄伟凝重,蔚为壮观。
兴贤书院位于五夫镇兴贤古街,建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年),为纪念理学先贤胡宪而构筑,朱熹学有所成后,曾在该书院讲学授徒。之所以名为“兴贤”,民间传说有“兴贤育秀”,继往开来之意。书院门牌高耸,构筑精巧,造型古朴,全部建筑共分三进,前进为正堂,分下廊与上厅,下廊设有两厢房;二进为书院,分左右两院,正进为文昌阁。兴贤书院曾是朱熹弘讲理学,以文论道之所,现今在书院内可欣赏到仿朱熹笔体而写的“继往开来”等堂匾和各式楹联。
紫阳楼又名紫阳书堂、紫阳书室,建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朱熹从15岁起在此定居,一直到晚年迁居建阳为止,住了近50年。紫阳楼位于屏山脚下,潭溪之畔,周围古树参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亩方塘,屋后是青翠竹林。传说,朱熹的那首《观书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边苦读时,触动灵感,信手写就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紫阳楼构筑风格庄重典雅,一楹两进,前进为朱熹书斋及寝室,朱熹为不忘父老,以父号取名,将寝室命名“韦斋”,将书房命名为“晦堂”。中堂悬匾曰:紫阳书堂。表示不忘其祖籍徽洲婺源(今属江西)的紫阳之意。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14岁时家时突发不幸,父亲朱松病逝,去世前将儿子托给原武夷山籍的挚友刘子恽、刘勉之、胡宪教养。于是,朱熹随母移居到武夷山五夫里,从此朱熹定居五夫里近50年。在这些年中,他无论是幼时上学,还是成年后,探友寻幽问道,每次外出都要经过这条小巷。这条巷子是五夫中和坊与儒林坊(古名)的交界线,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原全长300米,现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鹅卵石铺成,巷多曲折,两侧皆是古屋高墙,步入其中,耳边仿佛回荡起朱熹求学的足音。
#数藏中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