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完善扩大投资机制,拓展有效投资空间”,为更好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提供了战略指引和根本遵循。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扩大有效投资显得尤为重要、尤其紧迫。对此,必须深刻认识扩大有效投资的重大意义,主动防范投资的潜在问题,持续完善扩大投资机制,着力提高投资效率、释放投资潜能、拓展投资空间,以有效投资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有效投资彰显重要性
(资料图片)
当前,国民经济增长态势明显,尤其是投资的规模、速度、结构和质量都向好发展,多种短期冲击没有改变我国长期发展的韧性、潜力和趋势,投资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但也要清醒看到,受多种超预期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挑战。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同样需要以有效投资对冲各种不利因素。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既兼具短期稳增长、长期增活力的政策目标,又兼顾惠及民生、保障安全的预期效果,必须要把扩大有效投资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扩大有效投资是稳增长、扩内需的必然要求。当前总需求不足是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也是市场主体感受最为直接的困难。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在经济周期的恢复阶段,扩大有效投资是国内外普遍使用的扩大内需政策工具,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可以直接带动就业和消费,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从作用效果来看,作为推动增长、扩大内需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相比消费和出口,更具确定性和可把握性,扩大有效投资能够增强发展的主动性。
扩大有效投资是增活力、优供给的主动选择。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很多方面还有较大投资空间,投资需求潜力巨大。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新发展格局的物质基础,必然要求扩大有效投资。通过有效投资不断积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进而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供给结构长期优化。
扩大有效投资是提品质、惠民生的重大举措。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扩大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有效投资,提升生活品质,着力缩小“三大差距”,方能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有利条件。推动有效投资转化为民生硕果,把发展成效体现到惠及民生、凝聚人心上,投资也便有了“民生温度”。
扩大有效投资是防风险、保安全的迫切需要。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当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运行中的卡点、堵点仍然较多,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还面临较大压力。加大对具备“发展+安全”属性相关领域的有效投资刻不容缓,只有把关键环节、核心技术以及基础材料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有效规避或减少“脱钩断链”、产业外迁等风险,巩固我国全产业链优势。
重视防范潜在问题
对于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而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这就对投资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衡量投资有效性有多个维度,包含投资领域、投资方向、投资方式、投资效益等内容,有效投资不仅要重视资本形成、投资回报率,还要着力防范化解投资的潜在风险。当前,各地区各部门为实现扩内需、稳大盘、开新局的目标,纷纷加大重点项目的投资力度,投资更要突出“有效”二字,以优化资源配置。具体工作中,特别要注意防范以下问题。
防止不顾实际,盲目投资。主要是要防止不顾地区资源禀赋和要素支撑的盲目投资,避免项目贪求“高大上”。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扩大有效投资首先要尊重规律,根据各地资源条件布局项目,把好项目“准入关”,因地制宜扩增量、优存量,在合理分工、促进国内大循环中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防止一哄而上,重复投资。主要是防止因投资过热造成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避免项目同质化。重复投资是形成有效投资的路障。从一般规律及过往经验看,重复投资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低价恶性竞争会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造成行业的大起大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扩大有效投资,不能因为短期利益、眼前利益而急躁冒进,始终要增强战略定力、保持清醒头脑。
防止铺大摊子,低效投资。主要是防止投资项目单纯铺摊子、占指标,避免产生低效闲置资产。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扩大有效投资就必须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牢牢守住新发展格局的资源安全底线。坚持把节约资源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提高能源、水、粮食、土地、矿产、原材料等资源利用效率,盘活低效闲置资产,抓住这些关键环节对引领投资流向绿色低碳领域意义重大。
防止路径依赖,惯性投资。主要是防止以思维定式、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扩大投资,避免投资“走老路”。当前,扩大有效投资面临多重挑战、需要平衡多个目标,迫切需要以创新思维的推动与引领,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高负债搞建设、过度依赖房地产投资等传统投资做法,难以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强前瞻研判,把握投资方向,创新投资机制,才能将有效投资落到实处。
找准着力点统筹推进
巩固投资稳定增长势头,进一步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关键在于打出“组合拳”,营造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的生态。这就需要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增强全要素保障能力,夯实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而信心和预期是影响投资的重要动力源。为此,一是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瞄准基本民生、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关键核心技术作为政府投资重点方向,全方位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性。二是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完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加大政策落实力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企业获得感。三是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扎实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
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是运用市场化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的有效手段,本质上是倒逼投资提升效益。为此,一是加快建立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生态损害成本、环境污染代价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用市场化的机制促进资源要素节约高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推动投资决策、投资领域、投资方向符合市场化配置资源的要求,鼓励链主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产权转让等方式优化整合低效闲置资产,更好发挥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等功能。三是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良性互动,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着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生产力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整个资源配置效率和国内大循环运行。为此,一是尊重发展规律,在适宜的地区布局合适的项目,重点抓好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布局,积极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相适应。二是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创新探索生态地区、粮食主产区、重要水源地等补偿机制,加强总体统筹谋划,畅通区域和城乡经济循环。三是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选准赛道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瞄准短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引导区域间产业有序转移承接合作,实现区域产业差异化布局,提升整体投资质量。
增强全要素保障能力。扩大有效投资,资源要素是基础、是支撑,其保障能力影响有效投资的进程、质量和成色。为此,一是建立健全重点项目保障机制,协调做好融资、用地、用能、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供给保障,尽快形成投资实物工作量,确保投资可投、能投、能见效。二是发挥新型生产要素的驱动作用,特别是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加强数据整合、确权、保护和监管,强化大数据在趋势预判、引导预期、信息预警等方面的应用,使数据资源流向市场最需要的领域。三是拓展资源配置边界,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合作,构筑粮食、能源和矿产等初级产品的多元化进口格局,鼓励企业加大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投资。
(周志鹏,作者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来源:大众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