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之心,湖南益阳大通湖,水蕴千般秀,满目皆丰收。
农田里,早稻丰收,颗粒归仓,晚稻摇曳,蓬勃生长;
(资料图片)
果园中,瓜果飘香,争先上市,硕果累累,且收且长;
大湖内,碧波荡漾,荷花十里,虾蟹肥美,爬上餐桌。
海报制作:龙兴
诞生于湖洲荒滩,曾有共和国粮仓美誉的大通湖区,坚持乡村振兴发展方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农村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重点推进国家级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大力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逐步形成了优质粮油、生态果蔬、特色水产三大主导产业。
机鸣
大湖已是粮满仓
三伏,洞庭之南已步入农忙“双抢”的尾声,但在大通湖区,却已宣告结束。在这里,“双抢”并非那么“抢”。
咬一口自家菜园摘回的西瓜,看着面前扎下根来的禾苗,沈文超心里也跟着甜蜜。
“收割有收割机,播种、插秧,也都有相应的机械,现在种田很容易。”沈文超,强农农机合作社副理事长,感叹起如今种田的方便。“以前‘双抢’时间是以月为单位计算,现在也就是一两周的事儿。”
正在“双抢”收割(央广网发 徐钢 摄)
7月10日进入“双抢”模式,当月“双抢”完成,在沈文超的记忆里,这是以前无法实现的“神话”。
“1400亩早稻,3天就能全部收割完。”究其原因,关键是机械化的推广。沈文超介绍,强农农机合作社有大型农机具55台,服务播种、喷药、收割、烘干等水稻生产环节。除合作社的1400亩农田外,还为周边乡镇3000余亩农田提供服务。
农机助力,“双抢”加速。来自该区农业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大通湖区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94.39%,今年早稻机收率100%。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在沈文超看来,大通湖区能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少不了的是“农垦”精神的传承。
进行中的“双抢”(央广网发 徐钢 摄)
大通湖区是典型的移民区,上世纪50、60年代,第一代年轻的农垦人从全国各地汇聚在洞庭湖畔,肩扛手提筑起了一道道大堤,围垦出共和国粮仓,也铸就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
70多年过去了,这里早已是阡陌纵横、沃野千里,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麻、油、水产品生产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
在机械的轰鸣声里,稻谷已装满粮仓。
从湖南农垦机械化第一犁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大通湖在实现农业机械化、推广农业先进科学技术、加强生产经营管理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等方面,创造出许多成功经验,也让这座“蓝色粮仓”不断充实。
果香
省道串起产业带
沿省道217行车,前往北洲子镇北胜村,摇下车窗,便是一程果香之旅。
翠冠梨、鹰嘴桃、巨峰葡萄、锦绣黄桃……10多种水果,都在夏季飘香。
沿途果园在省道217的串联下,宛如一条水果经济带。苏子林夫妻的20亩果园,便是这条经济带里的一颗明珠。
苏子林正采摘梨子(央广网记者 李芳森 摄)
苏子林,家中原有21亩稻田,2014年开始,便把稻田流转出去。在省道旁陆续流转了20亩土地,种植起了水果。“年纪大了,种田操心一些,想想还是‘转行’。”
说起来是转行,其实还是没离开这片土地。“一年下来,能存个4万多元钱,也够了。”
果树种在路边,现摘现卖,新鲜;摊子也摆在路边,随停随买,方便。
除了自产自销,北洲子镇党委政府也帮忙销售。“统一名称、包装、价格、种植标准,打出北洲子镇的水果品牌。”北洲子镇常务副镇长蔡亮表示,镇上还帮忙对接销售渠道,帮助果农拓宽销售市场。“不能光靠等客上门。”
“是的,刚刚就帮忙卖了100多斤梨子。”苏子林忍不住插话。“就连这个水果销售的棚子,也是镇上帮我们建的。”
简单生活用房,游客服务场地,水果存储、打包,都在这个小房子里完成。
记者在苏子林的摊位旁采访(央广网发 徐钢 摄)
房子虽简单,但苏子林说,“这可帮了果农的大忙”。“每天水果销售的高峰期,都是三餐前后,两个人都忙不过来,根本没空回家吃饭。” 带上一壶开水,泡上泡面,就是苏子林夫妻最多见的一日三餐。
近年来,大通湖区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优势,以小水果产业为依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壮大小水果特色产业,目前全区已有小果园128个,拥有葡萄、香梨、西瓜、火龙果、黄桃、无花果等40多个品种,2365户农户参与其中,年产值突破1500万元。
并且,小水果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休闲观光、旅游消费,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努力走出一条以特色水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一辆汽车停在苏子林的摊位前,这场采访也到了结束的时候。苏子林起身向游客介绍起自家的水果,妻子在案板上操办起中饭,黄鳝、鱼虾,都是湖区易得的菜品,但是鲜美、滚烫。
牧歌
六月蟹黄可品尝
“起网咯!”千山红镇大闸蟹养殖基地,一曲水上牧歌正在唱响,也打捞起一场“水上丰收”。
一叶扁舟,两人协作,便能从水里捞起一只只大闸蟹。
大通湖大闸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十大名蟹”之列,这也让这场丰收,“含金量”十足。
捕捞大闸蟹(央广网发 徐钢 摄)
“你看这只大闸蟹应该在3两以上,我们试吃了下,黄满肉鲜,不仅口味一点都不比十月后的大闸蟹差,而且更嫩。”基地负责人吴正波兴致勃勃地推荐起了“六月黄”。
“秋风起,蟹脚痒,并非只有入秋的蟹才值得一品。”吴正波说,很多人都只知道每年的10月份后是大闸蟹上市的季节,可是在大通湖区,通过养殖专家的精心指导,又培育出了一个新的大闸蟹品种,每年农历六月就可以上市,俗称“六月黄”。
“六月黄”,实际上就是把原来的公母蟹混养改成公母蟹分开养殖。公蟹由于捕食猛、生长快,在农历六月的时候基本完成了四次蜕壳,同样的黄满肉鲜,而且相比10月份后的大闸蟹更加细嫩
“以前混养的时候亩均产量在200斤左右,而分开养殖后现在每亩又能增加100斤‘六月黄’,这样我们的亩平效益可以增加5000元。”吴正波算出一笔增收账。
蟹农正展示“六月黄”(央广网发 徐钢 摄)
2022年,大通湖区大闸蟹养殖面积1.6万亩,总产量1460吨,总产值5.8亿元。2023年,预计“水草+大闸蟹”面积达2.1万亩、产量2000吨、综合产值6亿元以上。
同时,大通湖区建设湖南省水生植物科普基地,积极探索“文化+旅游+教育”的水草研学文旅新模式,开发“大湖+”生态旅游、湿地观光体验游、百草花园研学游等旅游项目,打造水草生态瓶、水草造景等文创旅游产品,不断挖掘生态红利。
截至目前,“大湖+”旅游项目吸引游客4.6万余人次,实现旅游营收近900万元。
监制:刘喜斌
策划:张志诚
记者:李芳森
通讯员:徐钢
海报:龙兴(实习)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